*本文只能在《好奇心日报》发布,即使我们允许了也不许转载*
这是美国历史上具有开拓性的一刻:1869 年 5 月 10 日,第一条横贯大陆铁路(Transcontinental Railroad)在犹他州普罗蒙特里(Promontory)建成通车。
这一天也标志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即将开始。该铁路把美国东部和西部连为一体,让跨越这段危险旅程的时间从数月缩短到一个星期,给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当日,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Central Pacific)和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Union Pacific Railroads)的高管纷纷出席了竣工典礼。在活动中,一位名叫利兰·斯坦福(Leland Stanford)的商业大亨把一枚“金色道钉”打入了铁轨,以此象征铁路正式合龙。此人不仅是商业大亨,也是一位政治家,后来还创办了斯坦福大学。
但是,竣工典礼上却未出现铁路建设工人的身影,在接下来的许多年里,也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存在。这批铁路工人包括大约 1.5 万名华人移民——占中央太平洋路段施工人数的 90%,他们不仅曾遭遇公开的歧视、诋毁,还被这段历史给遗忘了。
幸得华工后裔和多位学者的不懈努力,这些劳工现在终于得以被写入这段铁道历史。在当地时间上周五(5 月 10 日)举办的“金钉节”150 周年纪念仪式和犹他州上周举办的相关活动中,数千人聚首一堂,对这个不朽壮举背后的故事表示认可。
“我感到非常高兴,”旧金山作家、美国华人历史学会(Chinese Historical Society of America)历史学家虞容仪芳(Connie Young Yu)说。她在纪念仪式上发表了讲话,并向华工的勇气和牺牲精神致以了敬意。
虞容仪芳的曾外祖父曾参与铁路建设。1969 年,她的母亲作为唯一一位华工后裔,出席了“金钉节”100 周年庆典。她说,华工后裔对那时候的仪式感到极度失望:当年,不仅华人历史学会会长的发言被临时取消,时任美国交通部长的约翰·A·沃尔普(John A. Volpe)也在发言中对华工只字不提。
“除了美国人,还有谁能在 12 小时内铺设 10 英里(约合 16 公里)的轨道?”他在当时的讲话中如此问道。
事实上,这一壮举是由华工和爱尔兰工人完成的。但在随后的多年里,华工不但要面对日益高涨的反移民情绪和暴力,1882 年通过的《排华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更是禁止他们成为美国公民。
在当天的纪念仪式上,美国第一位华裔交通部长赵小兰(Elaine L. Chao)向拥有不同背景的劳工表示了敬意。她提到,除了华人劳工,当年参与铁路建设的还有许多爱尔兰移民、南北战争的退役老兵、摩门教徒、非洲裔美国人和美洲原住民。
当年,美洲原住民也因这条铁路和由此引发的西部开发热潮而被迫离开原有家园。史密森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ion)正在展出一场以华工为主题的展览(将持续到明年),其中也着重展现了美洲原住民的遭遇。
赵小兰表示,华工的境遇令人心酸。由于很多人无法成为美国公民,因此几乎没有留下任何记录。
但她表示,他们造就的这项伟大工程“和让世界相连的数字革命一样意义重大”。
铁路华工所做出的贡献能重获人们关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斯坦福大学的历史学家张少书(Gordon H. Chang)。他花了几十年时间研究华工历史,还联合另一位教授发起了“北美铁路华工研究”(Chinese Railroad Workers in North America)。
张少书指出,许多铁路工人的后裔一直都在努力寻回家族和社区的历史,对于他们来说,这次的 150 周年纪念活动让他们见到了曙光。而对于他本人来说,这也是一个开始。
“因为大家开始关注这段历史,越来越多的人都走出来贡献与这段历史有关的资料和文献,对此我感到非常激动,”他说道。
张少书曾写道,当年的华工扛下了最危险、最艰巨的任务,让铁路成功穿越内华达山脉(Sierra Nevada)。成百上千名华工为此而丧生,但他们的事迹却没有被记载下来。
他和在斯坦福大学研究英语及人文科学的费雪金教授(Shelley Fisher Fishkin)为此进行了苦心研究。他们收集历史图片和文物、访问华工后裔、查阅报纸和商业记录,终于让这段历史得以重现。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研究出自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中心,而该大学的创办人斯坦福正是中央太平洋铁路的主要投资人。他曾经贬低华人移民,称他们是“劣等人种”,而后却又雇佣了成千上万名华工。
这些华工因吃苦耐劳、工作认真而为人所知,但即便工时比白人更长,而且负责建设最危险的路段,他们领到的薪水却比白人劳工低很多。张少书认为,斯坦福应该要对他们表示万分钦佩才对。
上周五,《洛杉矶时报》刊登了张少书撰写的一篇文章。他在里面写道:“当我发现利兰·斯坦福是通过压榨华工而成为享誉全球的富翁时,感到十分悲痛。”
“但我也会铭记,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华工,才有了斯坦福大学。”
翻译:熊猫译社 Emily
© 2019 THE NEW YORK TIMES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报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